时间:2025-04-2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网络投稿 - 小 + 大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为新时代“三农”工作锚定了政治航向、注入了强劲动能。建设农业强国,根基在乡村,关键在组织,核心在队伍。各级党组织要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一根本,以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主阵地”,以锻造高素质“三农”干部人才队伍为“突破口”,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制胜优势,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规划》强调“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深化“党建[+]”融合机制,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致富项目上、群众引在振兴实践上,让党组织成为引领产业升级、基层治理、生态建设的“红色引擎”。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党建联建”机制,打破地域界限成立跨村联合党委,统筹资源发展共富工坊、现代农业园区,正是以组织重构破解资源分散难题的生动实践。新征程上,需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动基层党组织在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产业发展等重大任务中扛牢主责、当好主角。 二、突出选贤任能,锻造堪当重任“头雁方阵” “培养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是《规划》部署的关键举措。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乡村振兴“一线指挥员”,其能力水平直接关系政策落地成效。要坚持“政治标准[+]实践能力”双轮驱动,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 拓宽视野精准选。打破地域、身份、职业限制,实施“能人返乡”“贤才下乡”计划,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中选拔“头雁”,推广“跨村任职”“强村带弱村”等模式,破解部分村“人难选、选人难”困局。 实战实训系统育。深化“千名书记进高校”等培育工程,聚焦数字乡村、产业运营、矛盾调解等短板,定制“理论[+]实践”课程体系,通过跨村挂职、项目攻坚等途径提升实战能力,推动“经验型”干部向“复合型”人才转型。 严管厚爱激励用。健全“日常考核[+]年度评议[+]群众监督”机制,对实绩突出者优先推荐考录公务员、选拔乡镇班子成员;对履职不力者动态调整,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鲜明导向。山东省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建立村书记“星级化管理”与报酬、晋升挂钩制度,激活了干事创业“一池春水”。 三、集聚天下英才,打造服务振兴“三农铁军” 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化队伍。《规划》要求“打造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三农’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引才、育才、用才协同发力: 优化结构强骨干。统筹机关年轻干部、涉农院校毕业生、科技特派员等力量下沉一线,推动县乡干部跨领域、跨层级交流,在粮食安全、乡村建设等吃劲岗位历练本领。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效化机制,确保“精锐力量”向重点村、薄弱村持续集聚。 产才融合育尖兵。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冷链物流等前沿领域,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进“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院”扎根田间,让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安徽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产业人才联盟”,精准对接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需求,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 厚植沃土留英才。完善职称评定、创业扶持、服务保障等政策,对长期服务基层的专业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倾斜,让“田秀才”“土专家”受尊重、有奔头,形成“人才建功乡村、乡村成就人才”的良性循环。 四、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党建引领“源头活水” 落实《规划》部署,需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党建与乡村振兴“两张皮”问题。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村党委[+]共富公司”等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股份合作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同时,推动“数字党建”与智慧农业、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精准研判村情民情,以“云平台”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提升党建引领的时度效。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组织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规划》为行动纲领,把党建引领贯穿农业强国建设全过程,让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书写农业强国的壮美篇章! [&]nbsp; |
上一篇:三措并举建强村党组织 ——让“红色引擎”真正在基层转起来
下一篇:品读《红岩》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