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网络投稿 - 小 + 大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二年来,公务餐桌上少了山珍海味多了家常便饭,基层调研中少了前呼后拥多了轻车简从,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作风建设持续深化的生动注脚。作风建设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体现在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中,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实抓细,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从整顿“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破除“文山会海”到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每一项具体实践都在印证:作风建设没有宏大叙事,唯有在细微处用功、在关键处发力,才能让清风正气真正浸润人心。 一、作风建设要从具体事抓起 公款吃喝、文山会海、车轮腐败这些作风“牛皮癣”,曾经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央八项规定从“不安排宴请”“不张贴标语”“不搞迎送仪式”等具体行为规范入手,把作风建设具象为可操作、可监督的硬杠杆。作风建设就是要从一顿饭、一杯酒、一次用车这样的具体问题改起,积小胜为大胜。现实中,有的单位把作风建设异化为“表格填得好、台账做得漂亮”的数字游戏;有的单位红头文件少了,但工作提示、电话通知等白头文件却在增加。这提醒我们,抓具体不是抓表象,而是要抓住问题本质。比如治理公车私用,既要从制度上加以规制,更要从加强系统监管、群众监督着手;整治文山会海,既要严控文件、会议数量,更要加强统筹思维,严把文件、会议质量关,切实将作风建设落到实处。就像整治“舌尖上的浪费”,不仅管住了机关食堂、公务接待浪费问题,更改变了“酒桌上谈工作”的潜规则。例如,广东佛山市机关食堂电子屏实时显示“今日节约食材26公斤”,云南省昭通市把会议经费压缩后用于改建乡村诊所,这些微小而具体的变化,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之变。只有把具体问题的整改与思想根源的剖析结合起来,作风建设才能避免“雨过地皮湿”。 二、知行脱节是最大敌人 青海省纪委监委督查发现,虽然超标办公用房已完成整改,但个别领导仍在办公室内设置“隐形休息室”;虽然公务接待费用大幅下降,但出现了将招待费转嫁下属单位的新手法;有些地方“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抓工作落实存在形式主义;有的干部“躲进内部食堂吃喝”“把茅台倒进矿泉水瓶”等。这些现象说明,作风建设不能停留在“知道了”的层面,必须解决“做到了”的问题。破除知行脱节,需要强化政治纪律规矩和制度执行力度,注重宣传引导,加强作风建设,培育党员干部知行合一的思想认识。作风建设需要榜样引领的力量,需要营造“守规矩不吃亏”的氛围。当江西省井冈山市委书记出差自费品尝当地小吃成为美谈,当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因拒收家乡土特产被群众点赞,这些鲜活案例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就如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既要清理冗余的工作群、政务app,更要改变“重痕迹轻实绩”的思维定式。 三、制度与文化要双管齐下 作风建设既需要刚性约束,也离不开文化滋养。中央纪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意见》,将“快递送礼”“电子礼包”等新型“四风”问题纳入监管;四川省成都市出台《作风建设十项禁令》,明确“不得通过跑腿代购方式收受礼品”等细则,给权力运行装上“过滤网”。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今,干部出差自带洗漱包,单位将节约用纸、水、电,职工在食堂就餐自觉落实“光盘行动”等已成为新风尚,这也正是制度约束催生行为自觉的真实写照。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将“不办升学宴、不收谢师礼”写入156个社区的居民公约;陕西省延安市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改编成陕北说书巡回展演,让作风建设接了地气;浙江省安吉县“清茶议事会”、重庆市巫山县“院坝问政会”等新型工作方式,不仅改变了官场习气,更重塑了政治生态。河南省兰考县群众感慨:“现在干部来家里走访,自己带水杯、吃派饭,就像自家亲戚一样。”作风建设成效正在不断凸显。 作风建设如同春雨润物,既要雷霆手段整治歪风,更需绵绵用力涵养正气。从整治“一张贺卡”开始,到刹住“月饼里的腐败”,再到管住“电子红包”,十二年来作风建设不断向深层次推进。这启示我们,作风建设不能止步于“不敢”的震慑,更要“追求”“不想”的自觉。当守规矩成为肌肉记忆,当讲作风化作行动习惯,优良作风就能像呼吸一样自然。这样的作风建设,才能经得起群众的打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成为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以“绣花功夫”推进作风建设,必将在新征程上绣出更加清朗的政治生态图景。(丰雯丽) |
下一篇:永葆初心践使命 砥砺深耕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