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1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网络投稿 - 小 + 大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制定并完善保护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加大保护传统文化的资金投入; 整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等中央财政文物保护经费项目,设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主要支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大遗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等领域。同时制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补助范围、支出内容、申报审批、资金管理、监督检查等规定。专项补助资金规模有计划的加大。在专项补助资金的支持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状况必将明显改善。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旅游产业;深入挖掘城乡历史文化价值,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知名度的影视文化中心和文化产业集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民生的重要支点。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经典通读国学讲堂活动;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文化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制度设计,滋养着民族生命力、激发着民族创造力、熔铸着民族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底蕴所在,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让他们在学习和体验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学会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
上一篇:建设宜居社区:打造便民惠民服务圈
下一篇:传统文化需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