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yangmiemie - 小 + 大
据新京报报道,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 而这类项目之所以受到追捧,本质上是因为在国内外的高校评价体系中,支教经历是十分重要的评判指标。在大凉山的支教经历可以用于评优、保研,以及申请国外大学。去凉山,一方面可以旅行,另一方面又可以获得支教志愿者经历,可谓“一举二得”。研学机构也是看准了这一商机,打着公益的幌子,运作起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 公益支教的初衷是给予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学生的关爱和帮助,通过长期、深入的支教活动,为当地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上的支持。但是,这些高价短期支教项目不仅无法真正帮助到学生,反而可能让他们在水平良莠不齐的”支教团“间疲于奔命,给他们带来额外的负担和困扰。而且,这种商业化运作的方式也违背了公益活动的初心,将公益行为异化为了给简历镀金的”秀场”。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高价支教项目的商业化运作,不仅损害了公益支教的名誉,也伤害了大凉山孩子的情感。他们被包装成“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成为了这些机构赚取暴利的工具。在这种“公益生意链”上,每个人似乎都在干着“有意义的事”,但实质上,这是一场合力完成的闹剧。 针对这一乱象,大凉山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治。对申请参与支教的队伍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保障其教学质量。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机构,应依法予以惩处,并公示其不良记录。市场监管部门也应建立公益支教活动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支教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力度,鼓励公众对高价支教项目进行举报和投诉。 对于公益支教的参与者而言,也应该反思自己对于公益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在参与公益活动时,应该保持一颗纯粹的公益之心,以行动和爱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和虚荣,将公益活动变成一场商业游戏。 “大凉山支教7天费用上万”事件给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政府必须正视公益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隐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才能真正让公益支教回归其本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
上一篇:放假?调休?意义何在
下一篇:别让键盘侠的恶意淹没理性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