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余芷若 - 小 + 大
近期,网络流行语“到底啥是city不city啊”引发人们的热议。该梗起源于外国博主“保保熊”与家人魔性聊天的视频。“city不city”和“洋气不洋气”相关联,用于评价事物的时髦洋气程度。其幽默诙谐的特点,中英文的巧妙转换,令人忍俊不禁,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碰撞融合,更符合当下年轻人追求的时尚与城市感的潮流心理。然而在这热潮的的背后,我们也要警惕网络空洞梗的泛滥,以及它们对青年一代价值观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时间我国出台“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与“city不city”在文化输出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144小时过境免签”带来的外国游客的“特种兵”式旅游现象,使其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习俗,而后者则成为评价中国城市的是否时尚新标准。“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这深刻的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的输出极大的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 另外,我们需要关注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愈发频繁背景下,宣扬国家民族特色与文化同时,也要敦促自身去思考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理解与尊重彼此的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 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提到“city不city”流行语火爆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它符合年轻人追求时尚、潮流的心理需求,反映着当下年轻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与城市生活的感受。其所传递的“都市感、时尚感”的价值观与当下年轻人热衷的“city walk城市漫步”与“特种兵式旅行”不谋而 另一方面,“city不city”流行语火爆反映了网络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快速性与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和社交中的趣味性。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流行语的滥用会导致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与表达价值。许多网友普遍对该网络用语感到困惑与不满,一些人将其与“先秦淑女步”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无聊且难以理解,希望其不要过度传播,影响网络生态。因此在享受网络文化乐趣与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对于流行语网络梗的使用,注重情感价值表达,以引发公众共鸣,避免过度猎奇,不被空洞网络梗所迷惑。同时,希望社会各界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与引导,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 让我们在喧闹的网络世界中,保持清醒与理性。愿每一次的网络旅程,都能成为增长见识与心灵成长的旅程。(作者:余芷若 浙江传媒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