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刘钉榕 - 小 + 大
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使得亿万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地位,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生活困苦。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运动由此展开。
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群众路线的优势,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党的土地政策,使农民从思想上认识到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发生在山东省日照县。当地有一位名叫张玉刚的共产党员,他被派到一个非常贫困的村子担任土地改革工作队的队长。张玉刚到任后,深入农户,了解情况,发现村里的土地都被地主富农占有,农民没有土地,生活十分困难。
张玉刚决定先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土地贡献出来,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一举动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其他干部和地主富农也纷纷效仿,土地改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村子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生活得到了改善。
土地改革运动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到1950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这使得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飞入寻常百姓家”,党史故事中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使得亿万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寻复兴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初心、践行使命的有力证明。(刘钉榕) |
上一篇: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下一篇:国之所需 吾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