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点评 > 文章 当前位置: 新闻点评 > 文章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觉醒”中传承

时间:2024-09-2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黄洁 - 小 + 大

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宝鸡市考察时强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可能发展起来,甚至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切断历史、遗忘历史,就是背叛历史。没有历史感的民族,始终是没有灵魂的民族。而文化,则是历史的血脉,延续历史必须赓续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流淌于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因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既是赓续历史血脉的必然之举,也是以正确历史观对待历史的必然要求。

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发掘、保护、利用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看到中华文明正穿越历史烟云,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磅礴魅力,由此形成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效应”。比如,中秋小长假山西推出的古建彩塑、楼阁神仙和上党造像三条文旅线路,被众多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爱好者所热捧;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热衷于“新中式”、“马面裙”等潮流元素;还有很多年轻人爱上了琴棋书画围炉煮茶、扎染刺绣,种种“国风”莫不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更有爱好者们自发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共同研究、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如年轻人“感觉身体里的中华传统基因‘觉醒’了。”

贯穿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当代被重新发掘、喜爱,文化的创新演变是关键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关键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传统艺术之所以能够“出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老融合”的活化形式,利用“一老一新”的反差感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传统文化蜕变为“主流”,并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掀起文化共创的浪潮,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寻找与年轻群体产生共鸣的“密码”。这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文艺传统,不仅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群体之间的精神纽带,更使得二者在价值层面实现了同频共振。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这应当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根本,也是“活化”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方向。近年来,虽然如云观展、民俗旅游、数字博物馆等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热度持续走高,让我们看到了今天大众丰富的文化趣味和文化需求,但也要看到在看似繁荣热闹的文化景观背后,很多人都还是被动跟风,对于传统文化仍然是一知半解。与此同时,围观像江寻千、山白一样的非遗“守艺人”复刻非遗同样也很“热”,视频播放量动辄百万,网站总播放量高达百亿。这种全新的艺术化呈现不仅让观众可以更为直观了解非遗技术和传统文化,也激发了大批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觉,“自来水”就把相关话题送上各大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继而推动传统非遗技艺借助短视频、直播在网络空间焕发生机,传统文化热也从线上延展到线下、延展到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伫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上,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在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上,前景广阔同时也任重道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每个人都应成为文化使者,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一定能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文脉华章,声声不息,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文化之音掷地有声。

上一篇:人才兴国

下一篇:高质量发展扎根于人民,将民众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

陕ICP备14011006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  电话:tougaoj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wpzj.towngov.cn使用 OK文库 Powered by 55T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