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1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何梦宇 - 小 + 大
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步道上,看孩子们在沙坑里嬉戏,听老人们围坐长椅闲话家常,年轻人则用跑步或飞盘划破晨光的静谧……城市公园,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种树种草”的绿化功能,成为市民生活的“第三空间”。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城市公共空间需求的升级,“公园管理”和“服务提升”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如何让公园真正成为有温度、有品质的“城市客厅”?这需要管理者以更精细的治理思维和更主动的服务意识破题。 从“粗放管理”到“智慧治理”:让公园更“聪明” 过去,公园管理常陷入“管不过来”的困境——设施损坏难以及时维修、高峰期人流量超负荷、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如今,数字化技术为公园治理提供了新解法。堤角公园通过智慧化改造,新建立智慧路灯系统、智慧互动系统、智慧养护系统,技术赋能之下,公园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既提升了效率,也优化了游客体验。 但“智慧治理”绝非简单叠加硬件设备,更需要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例如,通过分析游客停留时长、高频活动区域等数据,优化垃圾桶、休息座椅的分布;根据季节变化和人流规律,动态调整绿化养护、灯光照明方案。唯有让数据“开口说话”,才能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治理”的跨越。 从“单一功能”到“多维服务”:让公园更“懂人心” 传统公园往往局限于“观景”功能,而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早已多元化。年轻人期待公园成为运动社交场,老年人希望它是康养休闲地,亲子家庭则渴望安全的儿童活动空间。服务提升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需求,打造包容性更强的公共空间。 开设“植物医生”,邀请专业园丁植物养护知识;开展“公园大课堂”,邀请相关专业人员科普公园文化与绿化知识;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市民游客游园体验。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公园服务不应止步于“基础配套”,而应主动创造价值,让市民在自然中遇见文化、在休闲中收获知识。 从“政府主导”到“共建共享”:让公园更“有温度” 公园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激发市民的归属感与参与感。公园推出“市民园长”制度,邀请热心市民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公园主任接待日”,打通公园与市民游客沟通渠道;推行“公园社区联席会”,吸收公园周边社区居民意见与建议。这些举措打破了“管理者”与“使用者”的界限,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 一座公园的变迁,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治理温度。当管理者以“绣花功夫”雕琢细节,以“用户思维”创新服务,以“共享理念”凝聚共识,公园便能超越物理空间的局限,成为市民情感的寄托地、城市文化的展示窗。未来,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深化,我们期待更多城市能将“人”的需求置于中心,让每一处绿意盎然的角落,都成为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武汉市江岸区园林局:何梦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