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网络投稿 - 小 + 大
近日,备受关注点“高考钉子户”梁实,在查询到自己第28次高考的总分446分后,又一次未能跨越四川文科本科第二批的分数线。这位年近六旬的“考生”,自从1983年起,每年都在为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四川大学而努力。 的确,梁实的故事无疑充满了执着与毅力。他的坚持不仅是对自己梦想的追求,更是对青春记忆的执着。每当高考来临,他都能感受到那份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仿佛是在与命运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种执着是否过于盲目,是否忽略了其他更加实际和明智的选择? 高考确实是青春的重要代名词,是年轻学子们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一步。但是,对于像梁实这样的考生来说,高考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一生中无法割舍的情结,是否多次参加高考都是自己的个人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但也要理性看待多次高考的利弊。每一次高考都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担。梁实曾在采访中透露:越临近考试,心里越慌。而且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外界的质疑确实让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考生来说,多次高考无疑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复读了14年的唐尚珺虽说靠打工和助学金自力更生,没拿过家里一分钱。但是在他的这个年纪本应该是为自己家庭付出的时候,在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等录取的情况下,他均未就读,让自己的母亲一直为自己担心,这又是否为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呢? 此外,多次参加高考也存在一定的教育资源的浪费。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同时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考生连续多次参加高考,不仅会占用更多的教育资源,还可能对其他考生造成不公平的竞争,更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考生报名到高考、从阅卷到录取,政府部门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并不是考生所缴纳的一点报名费所能解决的。并且当前的教育资源本就分配不平衡,若人人效仿反复高考,长时间占用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对于那些本就教育资源的不足的地区和考生会更加不公平。 条条大路通罗马,实现人生理想并不只有高考一条道路。梁实在90年代就通过做生意年入百万全款买房,高考更多的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他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年复一年参加高考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我们应该清晰自己的人生定位、理智对待复读。高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经历,而不是终点。我们应该珍惜这段经历,但也要学会放下过去,勇敢地迈向未来。同时,高考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应该更加科学、公正公平,应该引入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