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网络投稿 - 小 + 大
从6月23日开始,多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有关志愿填报付费咨询服务的话题再次冲上热搜。 高考结束后,选择一个好的学校与专业成为广大考生与家长的重中之重。由于考生缺乏获取志愿填报信息的渠道,家长们往往也对填报一知半解,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的需求逐年攀升。有需求就有市场,不少机构瞄准考生与家长“不了解高校与专业”、“对填报规则与高校录取政策所知甚少”、“缺乏对就业前景的准确认知”等方面的信息差,出售数千甚至上万元的填报咨询服务,在高考季收割了巨额盈利。在企查查输入“志愿填报”并搜索,有2500余家企业的经营范围涉及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规模达到9.5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庞大的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咨询市场持续膨胀,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加入“付费大军”。但是,天价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究竟是“真金”还是“陷阱”? 根据部分媒体调查与家长反映,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咨询的市场良莠不齐,产生乱象主要原因之一是机构“金钱至上”的心理。首先,许多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鼓吹志愿填报付费咨询的必要性,但实际上以兜售产品、诱导考生家长消费为首要目的。另外,不少机构所谓的“志愿填报师”并不具有指导考生填报的专业能力,仅上了几节志愿填报课程后便把自己包装成为金牌指导师“现学现卖”,同时进一步向社会人士售卖课程,吸引他们加入“志愿填报师”的行列。 面对市场上好坏参半的填报咨询服务,考生与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分辨能力,不盲目听信机构的吹嘘,并从自身的分数、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等多方面考虑,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填报真正适合自己的志愿。但更重要的是,教育部与学校应当提供多种渠道帮助考生进行信息整合,例如通过举办讲座和高校咨询会、提供多时段直播或电话答疑等方法协同指导考生进行合理的志愿填报。学校应当加强高中阶段的生涯指导规划教育,而非让对未来迷茫的高考生在短时间内决定本科所学的专业方向。 面对高考志愿填报巨大的市场需求,应需而生的付费服务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部分考生选择合适的学校与专业,但“割韭菜”的行为依旧丛生。为减少市场乱象,考生与家长自身要擦亮眼睛。当然,市场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督、教育部与学校的引导、机构与企业的自我坚守,各方的努力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