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网络投稿 - 小 + 大
“门好进、脸好看、事依然难办”的隐忧未绝;某些干部“蹲点不下点、挂名不办事”的虚浮作风依然存在;部分同志“材料上开花、行动上挂空”的形式主义痼疾难除……这些作风顽疾,如同“最后一公里”上的绊脚石,阻碍着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也消解着人民群众对我们事业的信任与拥护。 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管党治党作出的重大部署,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面从严治党,根基在基层,关键在作风。乡镇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第一线,是党执政最坚实的基石。基层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群众冷暖感知,决定着政策落实成效,更关乎党的执政根基稳固。在基层这片“神经末梢”,作风建设绝非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而是必须常抓不懈、须臾不可松懈的生命线工程。基层作风不正,政令就会在“最后一公里”扭曲变形,群众福祉便会悬空;基层作风涣散,党的形象便会蒙尘,执政基础便可能动摇。 聚焦“实”字破虚风,筑牢服务根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基层最深恶痛绝的作风之弊。那些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文山会海”,那些过度留痕、重复填表的“痕迹主义”,那些口号震天响、行动轻飘飘的“空转现象”,不仅空耗基层干部宝贵精力,更让群众心生隔阂。根治此疾,必须树立“实”字当头的鲜明导向。要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引导干部走出办公室,扎进田间地头、社区院落。倡导“板凳会议”等务实工作法,把解决问题作为核心标尺。让考核评价的指挥棒指向群众满意度,推动基层干部从“围着表格转”转向“围着群众转”,从“材料上开花”走向“行动上结果”。 聚焦“严”字立规矩,涵养清正生态。乡镇“微权力”看似微小,却直接关联群众切身利益。缺乏有力约束,“微权力”就可能异化为“微腐败”。一些基层干部在惠民政策、救助资金等环节,存在优亲厚友、吃拿卡要、虚报冒领等行为,严重啃食群众获得感。正风肃纪,必须坚持“严”字当头,把纪律挺在前面。要织密制度笼子,紧盯“小微权力”运行风险点,制定清晰、管用、易操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强化日常监督,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让监督的眼睛无处不在。对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决“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大震慑。让清廉之风如同清澈溪流,浸润基层每个角落,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聚焦“常”字固长效,培植清风沃土。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绝不能寄望于“一阵风”,必须构建“常”态长效的机制保障。要持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基层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永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要健全常态化学习机制,将党纪国法、政策理论、优良作风的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作风表现作为硬指标,让作风过硬、群众认可的干部有舞台、受重用。同时,要注重严管厚爱结合,对基层干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切实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和持久热情,在基层沃土上涵养一片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生态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风建设在基层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当基层干部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当群众的笑脸成为干部最大的勋章,当基层的清风正气日益浓厚,全面从严治党的根基便会在田间地头、街巷阡陌中愈发坚实。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基层作风建设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唯有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一寸不让抓下去,方能让党的优良作风在基层生根开花。 |
上一篇:银发经济的特点
下一篇:赓续抗战精神,基层绽放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