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0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网络投稿 - 小 + 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既是战略方向,也是实践路径。当前,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有序推进,粮食产量稳居1.4万亿斤台阶,乡村发展迎来新机遇。需以系统性思维统筹推进“五个振兴”,在产业升级中筑牢根基,在人才培育中激发动能,在文化传承中凝聚共识,在生态治理中守护底色,在组织建设中强化保障,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亿万农民。 [&]nbsp;[&]nbsp;一、产业振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激活乡村经济动能 [&]nbsp;产业振兴需立足资源禀赋,推动种植业与养殖业双轮驱动。在粮食生产领域,实施“稳面积、增单产”战略,通过推广高产高效集成模式,扩大单产提升工程规模,实现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特色产业要注重差异化发展,如发展设施农业提升果蔬品质,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养殖业需向生态化转型,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技术,建设有机肥生产中心,实现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同时强化农业执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破坏农业生产设施等行为,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人才振兴:培育多元人才梯队,注入创新发展活力 [&]nbsp;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需实施“引育并重”策略。一方面,通过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吸引返乡入乡人员投身乡村振兴,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强化本土人才培养,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开展种植养殖技术、电商直播、农机操作等专项培训。特别要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定期轮训、案例研讨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养,确保土地流转、农资监管等环节规范有序。 [&]nbsp;三、文化振兴:深挖农耕文明底蕴,塑造文明乡风新貌 [&]nbsp;文化振兴既要传承也要创新。保护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和非遗技艺,发展“农业[+]文旅”融合产业,如开发农耕体验、非遗工坊等文旅项目,打造“一村一品”文化ip。通过积分制、村民说事等治理方式,推动移风易俗,遏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搭建“云端文化馆”,让农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戏曲、农技讲座等文化服务,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步提升。 [&]nbsp;四、生态振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nbsp;生态振兴需统筹人居环境整治与生产方式转型。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研发适应干旱寒冷地区的卫生厕所技术,实现农村户厕改造全覆盖。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推行生态围栏、粪污能源化利用,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nbsp;[&]nbsp;五、组织振兴: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nbsp;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行“党建[+]产业”模式,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等集体经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治理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广“接诉即办”平台,实现群众诉求24小时响应。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对种子、农药、饲料等开展全链条监管,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nbsp;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以“五个振兴”为经纬,绘制农业农村现代化锦绣蓝图。既要聚焦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也要着眼农民群众“关键小事”;既要保持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也要把握时代机遇创新突破。唯有如此,方能将广袤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人才荟萃、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希望田野,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壮丽篇章。 |
下一篇:培养“三心” 锻造新时代组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