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李磊 - 小 + 大
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引入群众评价分并将其作为干部考核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管理理念的积极转变,也是提升治理效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 一、群众评价入考核:增强干部服务意识的“催化剂” 干部的工作究竟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以往的干部考核往往侧重于内部指标的衡量,如工作完成的数量、上级交办任务的落实情况等。然而,这只是工作的一个方面。将群众评价分纳入干部考核分,就像在干部心中植入了一颗时刻关注群众需求的种子。这会促使干部在工作中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诉求。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工作成果最终要接受群众的检验。例如,基层干部在推进社区改造项目时,如果只按照上级规划和指标完成任务,而不考虑居民对居住环境、公共设施布局等方面的需求,可能在内部考核中能够达标,但在群众评价环节必然失分。这种考核机制的变革能让干部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是为群众服务的公仆,而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者,从而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 二、群众评价分:反映干部工作实效的“晴雨表” 工作有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不是看汇报材料写得有多精彩,也不是看表面工程做得有多光鲜,而是要看群众是否真正受益。群众评价分是对干部工作实效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一个干部如果能够在扶贫工作中切实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效,那么群众必然会给予好评;相反,如果干部只是走过场,扶贫措施不精准、不到位,贫困群众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善,群众给出的评价就不会高。在环保工作方面同样如此,若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在干部的治理下得到显著提升,蓝天碧水重现,老百姓能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群众就会认可干部的工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切身利益给出的评价,是衡量干部工作成果的可靠依据。 三、以群众评价为导向: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的“指南针” 干部作风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当群众评价分成为干部考核分的重要部分时,这就像给干部戴上了一个无形的“紧箍咒”,对干部的作风转变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那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严重的干部将难以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生存。过去存在部分干部,热衷于搞面子工程,为了政绩好看,不惜劳民伤财。但在群众评价入考核的机制下,这种只做表面文章而不务实的做法必然会被群众识破并给予差评。这就促使干部必须真抓实干,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上,如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好评,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 四、构建科学的群众评价机制:确保考核公正公平的“压舱石” 当然,要使群众评价分在干部考核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群众评价机制。首先,要确保评价主体的广泛性。评价群众应涵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利益群体,避免评价主体的片面性。其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现场评议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充分收集群众的意见。同时,要注重评价过程的透明度,保证评价结果真实可靠。防止出现恶意刷分、拉票等不正当行为,对评价结果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只有这样,群众评价分才能成为干部考核分中公正、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发挥出其在干部选拔任用、奖惩激励中的关键作用。 把群众评价分作为干部考核分,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这一举措能够让干部在工作中更加关注群众需求,以实际工作成果接受群众检验,从而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
上一篇:夯实干部担当作为“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