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网络投稿 - 小 + 大
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但一些地方仍存在“文山会海”“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报表、迎检,而非真正服务群众。减负不是简单的“数字瘦身”,而是治理方式的深层变革,必须从源头入手,破除形式主义顽疾。[&]nbsp;[&]nbsp; “减负”先减“文山会海”。 过去,基层干部常被“上午开会、下午迎检、晚上写材料”的循环所困,甚至出现“一天换三次横幅”的荒诞现象。如今,多地推行“无会日”制度,严控会议规模与频次,让干部从会议室走向田间地头。浙江某街道干部组成“民生服务团”,把开会时间转化为调解纠纷、走访企业的实干经历,真正让减负成果惠及群众。[&]nbsp;[&]nbsp; “数字赋能”而非“数字枷锁”。本应提高效率的信息化工具,却因多头填报、重复录入沦为基层新负担。某驻村干部需在8类系统中重复填写相同数据,真正走村入户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对此,多地开发“基层一张表”智能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一键生成报表,减少70[%]的重复劳动。数字技术应成为减负利器,而非形式主义的“新马甲”。[&]nbsp;[&]nbsp; 考核评价要“重实绩”而非“重痕迹”。一些地方仍以“材料厚度”论英雄,导致基层忙于“造台账”而非干实事。如今,多地推行“无感考核”,通过大数据动态监测工作实效,让群众满意度成为核心指标。云南某村启用智能报表系统后,村支书终于能带着宣传册走进傣家竹楼,而非困在电脑前填表。[&]nbsp;[&]nbsp; 减负的终极目标是让干部“轻装上阵”,把精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积弊,方能真正回归“为民服务”的初心。[&]nbsp; (张梦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