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网络投稿 - 小 + 大
“人民”一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没有一刻不觉重大、没有一刻不饱含深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厚植“人民情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一直以来都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亦是党员干部自身的不懈追求。然而,工作中具体的事情、人物和环境难免会造成“乱花渐欲迷人眼”。作为青年党员干部,自身的“人民性”究竟几何?和优秀模范的差距几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在这个问题上具有鲜明导向性和时代指向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力学笃行书中“人民性”的真义,在为人民服务的“长征路”上走在前、挑大梁、做贡献。 从人民中来,不忘初心使命,当好“研究员”。力学笃行“人民性”,首先要重温我们走过的来时路,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断思索、探究“人民性”的源流。我们党甫一诞生,就将“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党革命事业的坚强后盾,“半条棉被”“彝海结盟”“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等故事依然为人民群众所传颂。“人民艺术家”田华回忆战争年代在老乡家中养病的情景,农民自己吃野菜和糠窝窝,却拿出小米给她熬粥。正是这样切身的经历,让她感叹到“人民养育了我,我要还艺于人民”。可以说我们党从诞生到壮大,无时无刻离不开人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血肉相连。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观点,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使得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学懂弄通我们究竟从何而来,才能在一次次的理论学习研究中锤炼思想、洗涤精神,从而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到人民中去,谨防脱离群众,当好“联络员”。力学笃行“人民性”,还要在实践中密切联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到人民中去,是党一贯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到人民中去,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是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作为青年干部,虽然身在基层,更应心在基层,将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在明白了“人民性”缘何而来的基础上真正践行共产党人的 “人民性”,不断向下扎根,坚持向实发力,杜绝凌空蹈虚,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要主动摘取身上的各种“标签”,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在具体工作中做好“上传”功夫,倾听百姓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盼,思百姓所思,想百姓所想,以坚如磐石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走好自己的群众路线。 为人民服务,牢记为民宗旨,当好“勤务员”。“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总书记多次强调,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为民服务的路上党员干部要“干”字当头,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干在实处、务求实效。“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也是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既有张思德、雷锋、焦裕禄……这些闪烁在历史星河里的革命先辈,也有钟南山、路生梅、张桂梅……这些依然服务着人民,感动了人民的当代榜样。他们都有着一个相同且鲜明的标签——浓厚的为民情怀。这样的情怀不仅是优秀榜样有,身边众多的基层党员干部也有,他们和老百姓交流零距离,为老百姓办事一片真情,尽管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不理解和质疑的声音也屡在耳边响起,但他们依然秉持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在楚清楚“人民性”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前提下,才能在开展实际工作中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把为人民群众服务这种信念根植于心、动之于行。 |
上一篇:以吾辈之青春 承国家之重担
下一篇: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