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其他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其他评论 > 文章

小酒杯里有大作风

时间:2025-06-2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网络投稿 - 小 + 大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开展,全党上下针对违规吃喝问题坚持露头就打、从严查处。但还有个别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期间违规聚餐饮酒,反映出“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也能看出违规吃喝“小事小节论”等错误思想在一些人心中仍根深蒂固,成为基层作风建设的一个警醒信号。此类“酒杯中的腐败”看似小事小节,却如同侵蚀基石的蚁穴——其危害之深广,足以动摇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小酒杯”里盛装的,是足以冲垮信任堤坝的“浊流”。当干部将公权挥霍于推杯换盏之间,那些为筹集修路款项而辗转难眠的村民,那些等待政策落地的焦虑眼神,便注定会成了被遗忘的注脚。每一次觥筹交错,都在无形中消解着群众对党的朴素情感。更严重的是,在酒桌营造的迷离氛围里,纪律红线极易被模糊,原则立场常常被软化。所谓“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多少违规决策、利益输送,就始于这种看似“融洽”的私密场合长此以往,酒桌上的“兄弟情谊”滋生出团团伙伙,消解组织纪律,腐蚀健康政治生态,其害尤烈。

深入剖析“酒杯腐败”病灶,原因之一在于少数干部思想深处特权意识顽固不化,党性认识不高。他们误以为手中权力可任性支配,甚至视公款吃喝为“身份象征”与“应得待遇”,把“舌尖上的浪费”视作无关紧要的“小节”,殊不知特权思想正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原因之二是“圈子文化”的隐形驱动。在“人情社会”的惯性裹挟下,部分干部将酒桌视为“润滑剂”与“敲门砖”,误以为“不喝不办事”已成基层“潜规则”。其三是“四风”问题的隐形变异。高压态势下,违规吃喝由高档酒店转入隐蔽的内部食堂、农家小院或私人会所,以“土特产”包装高档酒水,以“工作餐”掩饰奢靡宴请,使得问题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

要彻底整治违规吃喝的顽疾。一是需筑牢思想堤坝,以常态化党性教育为基石。作为乡镇党委,应充分利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历史镜鉴,从思想源头上清除特权意识。同时,精准运用警示教育,用身份人以本地区查处的违规吃喝典型案例为鲜活教材,使震慑直抵人心。

二是必须织密监督网络,擦亮无处不在的监督利剑。要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前哨”作用,鼓励群众对身边“酒杯腐败”大胆监督。纪检部门更要主动出击,紧盯“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善用大数据比对消费记录、税控发票等信息,让隐蔽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对顶风违纪者,必须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三是强化制度约束,扎紧权力运行的“铁笼子”。严格执行村级“零接待”制度,完善乡镇公务接待细则,严控标准、严管范围、严核票据。严格落实“阳光三务”公开,将公务接待费用置于群众监督的阳光之下。更需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突出作风要求,把遵规守纪、勤俭节约作为重要标尺,使清风正气成为基层干部最鲜明的底色。

历史的经验始终警示我们,一个政党的作风形象,最直观地体现在其基层成员日常行为之中。当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粗茶淡饭,这便是民心最真实的凝聚。在革命战争年代,干部自带饭盒下乡的朴素作风,曾为我们党赢得了最坚实的民心基础。今天,我们更需以驰而不息的决心整治违规吃喝,让每一名基层干部都成为作风建设的践行者与代言人。

作风建设无小事,亦无终点。唯有将纪律的戒尺高悬于心,将制度的笼子扎紧筑牢,才能让清正廉洁之风在广袤乡村大地深深扎根——这是对党的宗旨最忠实的践行,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深沉的力量源泉。

上一篇: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下一篇:没有了

陕ICP备14011006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