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重温历史 > 文章 当前位置: 重温历史 > 文章

信仰是照亮人类前行的永恒火炬

时间:2025-05-1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网络投稿 - 小 + 大

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光芒穿越时空,照亮历史的进程。这些光芒,是敦煌壁画中飞天衣袂间流转的慈悲,是古希腊哲人在雅典学院追问的真理,更是共产党人在嘉兴南湖红船上点燃的理想火种。信仰,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赋予人类超越物质束缚的精神力量,指引着文明前行的方向。

信仰是穿透黑暗的精神灯塔,公元前490年,雅典士兵菲迪皮茨在马拉松战役后,带着胜利的消息一口气奔跑42公里,最终力竭而亡。他用生命诠释的,不仅是对城邦的忠诚,更是对自由信仰的守护。这种精神力量穿越时空,在1934年的湘江战役中,红军战士陈树湘为掩护主力突围,腹部中弹后用手绞断肠子壮烈牺牲,用鲜血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当物质力量陷入绝境时,信仰总能激发出超越生理极限的精神能量,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变通的智慧背后,正是信仰赋予的韧性。

信仰是驱动文明的创新引擎,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源于对知识传播的信仰;伽利略在宗教裁判所坚持"可是地球确实在转动",源于对科学真理的信仰;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中历经190次失败仍不放弃,源于对解除人类疾苦的信仰。这些信仰者用不同的方式证明:当人类将个人追求融入更宏大的价值体系时,就能爆发出改天换地的创造力。正如敦煌藏经洞的守护者常书鸿,放弃巴黎的优渥生活,在莫高窟的漫天黄沙中守护千年文明,他的信仰让敦煌艺术重放光芒。

信仰是凝聚社会的精神纽带,古丝绸之路的商旅们在驼铃声中建立起横跨欧亚的文明网络,靠的是对交流互鉴的信仰;19世纪废奴运动的先驱们在《汤姆叔叔的小屋》感召下联合起来,靠的是对平等自由的信仰;当代中国的扶贫干部们扎根穷乡僻壤,靠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信仰。这些跨越时空的共同信仰,如同精神粘合剂,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就像良渚先民在5000年前筑起的水坝系统,没有统一的信仰指引,就不可能完成这样的集体工程。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跃迁,都伴随着信仰的觉醒与升华。从河姆渡人种下第一粒稻谷时对丰收的祈愿,到现代人探索火星时对未知的好奇,信仰始终是驱动人类前行的核心动力。当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审视信仰的价值,会发现它不仅是抵御虚无主义的精神盾牌,更是激发创新活力的灵感源泉。正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既脚踏彩云又手持莲花,这正象征着信仰既要仰望星空,更要扎根大地。唯有将个人信仰融入时代使命,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诗。

上一篇:以奋斗贡献 践行青春有我

下一篇:没有了

陕ICP备14011006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