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点评 > 文章 当前位置: 新闻点评 > 文章

第一学历遭歧视,学历应是加分项不是唯一项

时间:2023-12-2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马利群 - 小 + 大


近日,“花三年读985硕士求职时因本科双非被拒”这一词条登上热搜,引发了网友热议。七年前,肖梅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为了去更远的地方看看,放弃了就读本地的211高校,去了南方的一所双非一本院校。她没想到这个选择会影响至今。现在,她已经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硕士应届毕业生。但这所985高校的硕士学历,并没能成为她的求职敲门砖。相反,因为本科是“双非”,肖梅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还曾有过面试到最后一轮,被面试官告知“本科要求211以上”的情况。

肖梅的困境被称为“第一学历歧视”,在近几年的秋招季这样的现象频频发生。不少应届生们也自嘲到“第一学历不好,就像留了案底。”其实这种现象也并非最近几年才产生,早在2011年的一项社会调查中,就有57.5%的调查者表示自己在招聘中存在学历“查三代”现象。同样近年来每次求职季也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话题。

面对这一现象,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企业招聘的“一刀切”,不利于就业公平;也有人持赞同态度,认为这是目前就业环境下求职竞争激烈的正常现象。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存在不稳定的现象,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却没有相应增加,这就导致了求职竞争愈加激烈。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也不应该实行学历“一刀切”,而是要综合求职者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树立客观公正的人才招聘导向和评价标准,最大程度上保障就业公平。

第一学历反映的仅仅是求职者的学习经历,不同于业务能力。文凭的高低,只反映一定时期的学习成果,不仅与个人天赋、勤奋程度密切相关,还受教育资源分布、录取比例等多重因素影响。因此求职者自身也要坦然面对现实问题,正确认识第一学历,也需要自身从心底培养自信、平等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且在工作之后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

最后,面对第一学历歧视,政府也应该加强立法与执法。政府要积极推动“反就业歧视法”的出台,以明确的法律规定来防止和纠正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同时注重社会风气的引导,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引导人才评价向结果和价值导向转变,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面对第一学历,我们更应该放下对学历的执念,注重个人的能力水平。学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个人的能力好坏更不能局限于学历高低。学生们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更不能忘了发展自身的硬实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更多地注重求职者的整体能力而不是第一学历,让学历成为加分项而不是唯一项。(山西财经大学:马利群 


上一篇:让党旗在抢险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下一篇:山区女生不能有“容貌焦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陕ICP备14011006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