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3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黄洁 - 小 + 大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基层“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会议不仅强调了粮食安全、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更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的具体要求。基层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肩负着将会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将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一、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要强化耕地保护,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同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水利、农业、交通等项目资源,改善农田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推广智能化、精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抗灾能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强粮食储备与流通能力,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二、做好产业兴旺“大文章” (一)特色产业塑造核心竞争力。深度挖掘本土独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如优质土壤孕育的特色农产品、独特地貌带来的旅游景观,以及人文资源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以此为基石精准打造特色产业。 (二)科技赋能点燃产业升级引擎。一是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推广智能灌溉、精准施肥、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实现精准作业,缩短耕种管收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分析市场需求、价格走势和消费者偏好,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决策依据,助力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转型,拓展销售渠道和利润空间。三是推动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发展,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工厂到家庭”的直连,将乡村特色产品直接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挖掘乡村产业新的增长点,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加强生态领域建设 (一)强化生态保护意识。通过村(社区)宣传、学校教育、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居民的环保责任感和绿色生活习惯,使生态保护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思想根源上减少破坏生态的行为,为基层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推进污染治理攻坚。一是加大对基层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监管企业的排污行为,督促企业升级环保设备和工艺,实现达标排放,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净化基层的空气、水和土壤环境。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种植和养殖模式,减少农药、化肥和兽药的使用量,妥善处理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防止其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三是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垃圾转运站和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改善基层居民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对受损的山体进行植被恢复,治理水土流失,稳固土壤结构,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对退化的森林进行抚育和更新,增强森林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提高基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价值。 四、夯实人才根基 一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吸引农业相关专业学生到基层实践锻炼,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开展本土人才技能培训,针对种植养殖能手、手工艺人、乡村旅游从业者等,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返乡创业人员给予政策扶持、资金补贴、荣誉表彰等,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农村。 |
下一篇:“三点发力”推进党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