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胡巧梅 - 小 + 大
近日,一名用户3年来在近200份外卖中吃到头发和钢丝,外卖平台察觉数据异常遂向警方报案。经侦查,这位“倒霉”的用户每次都会先吃掉大部分食物,然后放一些头发、铁丝或者塑料片拍照投诉,要求退款并赔偿。 其实,这种职业打假并非什么新鲜事物。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如今一大批职业打假人形成一段灰色产业链从中牟利,从过去的正义使者到现在的保持质疑,可谓是两级反转。此次事件更是引起了公众对职业打假行为的双重关注,质疑其初衷。 近年来,职业打假人敲诈勒索的事件层出不穷。从“因散装茶叶没有成分表,商家赔偿6000元”,到“重庆小镇妇女惨遭职业打假,要求退一赔十”,相关案件均为打假人背后蓄意操纵,企图恶意勒索。 若保持初心、净化市场,值得认可。职业打假人不减反增、屡屡获利,间接性的说明了有假可打。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蛋,”商家规范经营、做好卫生监管,使其无利可图,自然难以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职业打假人对商家的规范经营起到了威慑作用,净化了市场环境,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但知法懂法,从中牟利,实不可取。此次事件中的职业打假人抓住商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恶意购买大量产品、放大甚至制造瑕疵进而获取暴利。于商家而言本是小本买卖,怎么经得起一波又一波的风浪,这一举动不仅对商家的造成了损失、丧失道德操守,还侵占公共维权资源。 那么职业打假人真的无法无天了吗?丧失道德底线,触碰法律红线,职业打假的造假歪风必须刹住。政府要积极引导,强化打假主体角色。完善职业打假的法律法规细则与制定职业打假行业规范同步进行,不仅为职业打假提供法律支撑而且可以给予职业打假人正面引导,让其认识到不能逾越法律的界线,保证打假行为并能够依法有序进行,从而达到净化市场的积极作用。 一个健康清明的市场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呵护,此次外卖事件就是摆在大家面前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十分典型也引人深思,是对职业打假人初衷的再度提醒也是对市场监督的殷切期盼。我们应当对这种行为零容忍,让这类造假者无路可走,共同守护社会的真善美。(胡巧梅) |
上一篇:争做“稻穗式”干部